与今天我们的名字不同,古人在起名字时,名是名,字是字。《颜氏家训》有言:名以正体,字以表德,就是说“名”是用来区别彼此的,“字”则是体现一个人的德行。
在古代,婴儿出生三个月之后便由父亲给孩子取名,“三月之末……父执子之右手,咳而名之”。《礼记·曲礼上》载道:“男子二十,冠而字……女子许嫁,笄而字”,男子到了二十岁,也就是弱冠之后,不便直呼其名,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,称之为字,以表其德,所以字也叫“表字”。女子则在可以订婚的年龄可以取字。
古代男子成年标志——弱冠之礼 图片来自网络
由于特别重视礼仪,所以古人在名、字的称呼上是十分讲究的。在人际交往中,名一般用作谦称、卑称,或上对下、长对少的称呼。平辈之间,只有在很熟悉的情况下才相互称名,在多数情况下,提到对方或别人直呼其名,被认为是一种不礼貌的行为。平辈之间,相互称字,则认为是有礼貌的表现。下对上,卑对尊写信或呼唤时,可以称字,但绝对不能称名,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长辈的名,更是连提都不能提,否则就是“大不敬”或叫“大逆不道”,像关羽称呼张辽肯定是“文远兄”而不是“辽兄”,诸葛亮写出师表中自然是“臣亮言”而非“臣孔明言”。电影《满江红》中,全军背诵岳飞“遗言”《满江红》,开头是“鹏举绝笔,以明心迹”,这种情况很显然是错误的,岳飞绝不会用自己的表字“鹏举”作自称。
在先秦时期,很多时候字在前、名在后,比如孔子的父亲叔梁纥(hé),“纥”是名,“叔梁”是字;姓为“子”;百里奚的儿子孟明视,“视”是名;“孟明”是字;姓为“百里”。到了汉朝以后名和字连称时,统一形成了先“名”后“字”的称呼顺序,比如曹丕在《典论·论文》中介绍“建安七子”:“鲁国孔融文举,广陵陈琳孔璋,山阳王粲仲宣,北海徐干伟长,陈留阮瑀元瑜,汝南应场德进,东平刘桢公干”。
曹操剧照
在一些古籍记载中,我们发现很多人的表字中都带着“伯仲叔季”,所谓的伯仲叔季,就是兄弟行辈中长幼排行的次第,可以理解为老大、老二、老三、老四。比如孔子名丘,字仲尼,说明孔子在家里兄弟中排行老二。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孙坚的四个儿子,老大孙策字伯符,老二孙权字仲谋,老三孙翊字叔弼;老四孙匡字季佐。当然不是所有有排行老大的兄弟都可以称“伯”,比如曹操,虽然也是家里行大,但却表字“孟德”而不是“伯德”,为何?
这就不得不提到古人子嗣中的“嫡庶”问题了,《白虎通义》中记载:嫡长曰伯,庶长称孟,所以我们从古人的表字中就能看出某人家的老大是不是嫡长子,像孙策孙伯符就是孙坚的正妻生的嫡长子,而曹操曹孟德则是家里的庶长子。同理,马超马孟起也是马腾家里的庶长子。
一般而言,古人的名和表字是有一定的关联的,基本上有以下几种情况:
一、表示并列,即表字和名意义相同、相通,是并列关系,比如:屈平,字原。广平曰原,意思相同;颜回,字子渊。渊,回水也,意思相同;张衡,字平子。衡、平义同;陆游,字务观。游、观义同;曾巩,字子固。巩、固义同;孟轲,字子舆。轲、舆都是车。
屈原:名平,字原 图片来自网络
二、表示辅助,表字和名意思相近,但不完全相同,可以互为辅助,示例:梁鸿,字伯鸾,鸾和鸿都是飞禽,但不是一种,鸿雁和鸾凤可以互为辅助;陆机,字士衡,机、衡都是北斗中的星名,互为辅助;郑樵,字渔仲,樵是打柴的,渔是钓鱼的,常为侣伴,互相辅助;李渔,字笠翁。渔翁常戴蓑笠。陈琳,字孔璋,琳、璋都是玉石制品,互为辅助。
三、表示反义,即表字和名的意思示相反的,比如曾点,字皙,点为黑污,皙为白色;朱熹,字元晦,熹是天亮,晦是天将黑;刘过,字改之,知过就改,金庸武侠小说《神雕侠侣》中的主角杨过,字改之应该来源于此;王绩,字无功,有绩和无功正好相对;韩愈,字退之,愈有超过、胜过的意思,退之则意思相反,退了之后便不超他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