04
INR 的临床应用
INR 是目前首选的抗凝监测指标,主要用于评估人体抗凝药物的抗凝效果,以便及时发现凝血功能异常,进而调整治疗方案。
那么,哪些患者需要进行 INR 监测呢?
✦ 具有出血倾向的外源性通路凝血因子缺乏(纤维蛋白原和因子 II、V、VII、X 或多种因子联合缺乏)的患者;
✦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(DIC);
✦ 开始抗凝治疗前的基线样本采集;
✦ 监测患者因临床疾病(如心脏瓣膜置换术后、持续性心房颤动、深静脉血栓、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)使用华法林抗凝时的疗效和安全性;
05
如何进行 INR 监测
INR 的控制范围
健康成年人,INR 值大约 1.0;INR 的值越高,血液凝固所需的时间越长。因此,如果 INR 太低,表明可能有形成血栓的危险;INR 过高,则可能表示出血的风险增加。
凝血和抗凝是一个动态平衡的过程,因此,不同状态患者具有不同的 INR 理想值:
❶未接受抗凝治疗的正常患者
✦INR 通常为 1.0,INR 值大于 4.9 会增加出血风险。
❷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,INR 是口服抗凝药物首选检测指标
✦有静脉血栓的患者 INR 值一般应保持在 2.0~2.5 之间;
✦有心房颤动的患者 INR 值一般应保持在 2.0~3.0 之间。
✦不同心脏瓣膜病的 INR 具体又有所不同,根据 2014 年 AHA/ACC 心脏瓣膜病管理指南建议:
主动脉瓣机械瓣置换术后,INR 范围在 2.0~3.0;
如果合并房颤等血栓高危因素,INR 在 2.5~3.5;
建议二尖瓣机械瓣置换术后 INR 在 2.5~3.5,并联合应用阿司匹林 75~100 mg/d。
❸接受华法林治疗的患者
✦INR 作为华法林治疗中首选的实验室监测指标应用较为广泛,是医生调整华法林剂量的依据。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》中指出,华法林最佳的抗凝强度为 INR 2.0~3.0,此时出血和血栓栓塞的危险均最低。当 INR 值高于 4.0 时,表示抗凝药物过量,患者可能出现无法控制的出血;而 INR 低于 2.0 时表明华法林不能提供有效的抗凝,发生血栓风险较高。
INR 的监测频率
对于抗凝治疗期间 INR 监测频率及时间间隔因国家的不同而不同,同时监测的频率也受到患者的出血风险和医疗条件的影响。以华法林治疗期间为例,根据《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》:
✦住院患者口服华法林 2~3 d 后开始每日或隔日监测 INR,直到 INR 达到治疗目标并维持至少 2 d。此后,根据 INR 结果的稳定性数天至 1 周监测 1 次,根据情况可延长,出院后可每 4 周监测 1 次;
✦门诊患者剂量稳定前应数天至每周监测 1 次,当 INR 稳定后,可以每 4 周监测 1 次。如果需调整剂量,应重复前面所述的监测频率直到 INR 再次稳定;
✦由于老年患者华法林清除减少,合并其他疾病或合并用药较多,应加强监测;
✦长期服用华法林患者 INR 的监测频率受患者依从性、合并疾病、合并用药药物、饮食调整等因素影响。服用华法林 INR 稳定的患者最长可以 3 个月监测。
美国胸科医师协会则建议 INR 监测的频率因患者依从性,健康状况、饮食习惯等的变化而变化,对于可长期保持稳定 INR 的患者,监测间隔可长达 12 周。
INR 是抗凝治疗监测的金指标,是抗凝治疗管理过程中非常重要的一环,规范化的 INR 监测可为抗凝治疗的有效性保驾护航!
首发:丁香园检验时间
投稿:shichang@dxy.cn
参考文献:
[1]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,中国老年学学会心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。华法林抗凝治疗的中国专家共识 [J] . 中华内科杂志,2013,52 (1): 76-82. DOI: 10.3760/cma.j.issn.0578-1426.2013.01.027
[2] 程烽,朱忠勇。凝血酶原时间测定标准化及在抗凝治疗中应用 [J]. 中华医学检验杂志,1995 (02):111-113.
[3] Holbrook A, Schulman S, Witt DM, Vandvik PO, Fish J, Kovacs MJ, Svensson PJ, Veenstra DL, Crowther M, Guyatt GH. Evidence-based management of anticoagulant therapy: Antithrombotic Therapy and Prevention of Thrombosis, 9th ed: American College of Chest Physicians Evidence-Based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. Chest. 2012 Feb;141(2 Suppl):e152S-e184S. doi: 10.1378/chest.11-2295.
[4] 李晓,张海澄.2014 年美国心脏协会 / 美国心脏病学会《成人瓣膜性心脏病患者管理指南及执行摘要》解读 [J]. 中国循环杂志,2014,29 (09):667-669.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